绿色标准

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标准 >> 正文

无公害饲养大鲵幼苗

2021-04-27 15:34:13 来源: 广西渔牧网 作者:

  大鲵无公害饲养,即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采用安全技术饲养娃娃鱼的过程。

 

  大鲵无公害饲养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化选择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大鲵幼苗饲养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养殖成活率的高低,从而对养殖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其饲养必须按生物链、食物链、水质与大鲵的互动,按其生产规律、无污染、安全生产进行科学饲养和管理。

 

  幼苗的生态环境栖息环境:幼苗池面积小,有利于管理和调节水质。池底铺垫小卵石。池内要用遮光板盖上,让幼苗栖息在小卵石及遮光板下面。池水要求为微流水。

 

  水温:水温是幼苗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水温对幼苗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幼苗摄食,从而满足幼苗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幼苗是在大鲵个体发生中由变态后形成的一个养殖期,适应环境能力弱,摄食能力小。针对这一生理特点,需要对幼苗进行精心饲养。以提高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摄食能力。由于幼苗抗逆力较弱,这一阶段,其水温要求控制在18~20℃。以免过高或过低的水温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  

 

  光照:大鲵是背光运动,有畏光的特性。光照强度对幼苗摄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性。当光照强度为500~800lux时,摄食量大,当光照强度为6000lux时,摄食量为零。摄食强度大小与光照强度的强弱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幼苗是在黑暗的光线中生活与摄食,依靠嗅觉摄食,而不是依靠视觉摄食。

 

  幼苗的食性幼苗摄食种类:幼苗的摄食种类因所栖息的区域生物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主要可分如下几大种类。枝角类:蚤状蚤,降线蚤等;水生寡毛类:水丝蚯蚓、尾鳃蚓等;鱼虾类:海淡水小杂鱼、山螃解等;人工配合饲料:由鱼粉、骨粉、琢-淀粉、花粉、维生素、矿物质、中草药等原料组成。  

 

  幼苗的摄食:幼苗对天然饵料的摄食和消化随着个体增长而增强。个体较小的幼苗摄食枝角类食物。随着个体长大,幼苗就能摄食丝蚯蚓。待幼苗生长到20克左右时,则可投喂泥鳅、海淡水小杂鱼。幼苗在50克时经过驯养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饲养与管理幼苗是大鲵稚苗变态而成的。因此,对其饲养与管理工作要求较高。饵料投喂幼苗生长快慢取决于水温是否在最佳适宜范围及饵料质量的优劣。幼苗的饵料要求:细、软、精、嫩,易消化,营养丰富。幼苗饵料可分动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动物饵料要因地制宜,选择投喂饲料的种类,但要求投饲的饵料无公害、易被幼苗摄食,不要轻易改变食物种类。人工配合饲料则投喂无公害的全价营养饲料。

 

  幼苗饵料投喂要求做到"四定"。定位:固定投喂地点;定时:固定投喂时间,即每次在晚上8点投喂;定量:投饵量一般要求为总体重的3%;定质:投喂营养丰富、脂肪含量低、易消化的动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  

 

  饲养与分级放养前准备工作:放养前要将幼苗池进行消毒。幼苗放养时也要进行消毒。所用消毒剂应选择无公害型。每立方米水体用碘类消毒剂3ppm泼洒渔池。用0.8ppm浸泡幼苗30分钟。幼苗浸池消毒一定要在晚上,幼苗也应该在晚上低温时轻放入池。  

 

  放养密度:根据不同饲养方式确定放养密度。刚学会饲养的,密度宜小。熟练者,密度可大。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养数为30~80尾。

 

  幼苗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其个体生长出现大小分化。因此,必须将不同规格的幼苗分级、分池饲养,否则会引起弱肉强食。故幼苗饲养期间,要根据幼苗生长状况,及时按大、中、小分池饲养,从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分养要选择在低温的阴雨天进行操作。幼苗分养时也要用无公害的消毒剂浸泡20分钟后轻放入池。  

 

  水质调节与防病

 

  大鲵幼苗饲养其实是掌握好幼苗与水质的互动过程(也就是生物链、食物链、水质的互动)。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密度大,易造成水环境的恶化,即使不断换水,随着饲养时间的延续,每次换水所起作用会一次比一次小,由于饲养环境的破坏,水质变化,从而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硫化氢。它们就会转换出非常态性共同养源,幼苗就会产生疾病。要使池水为维持常态性微量藻相。池中维持有常态性微量藻相,其磷就会转化为磷酸根。因而使池水始终保持着元素与生物链、食物链的互动,幼苗就不会生病。


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 2013—2017  咨询热线:15278003356 客服QQ:2352207172  邮箱:2352207172@qq.com
备案号:桂ICP备14001141